如果你是已經出社會的上班族,你可能考慮過「 轉職 」這件事,或許是發現真正的志向跟大學科系不符,抑或是想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,但礙於現實懂種條件、或是不知如何著手而沒有行動。
剛好最近筆者參加學習家小羊和 Reborn UI 共同創辦者 Elise Fu 的線上座談會,做了些筆記跟自我反思,本篇會和你分享 Elise 從金融業轉為 UI 設計師的故事、經歷和轉職心得,以及幾個面對人生規劃跟抉擇的思維,讓你能更有方向去擬定轉換跑道的計畫,甚至是人生的長期藍圖。
前情提要:筆者我並不是社會的上班族( 相反地,我今年剛升大一 )不過會報名這場講座,一方面是先前有接觸過轉職主題的 Podcast 節目訪談,想進一步瞭解轉職者的心路歷程;另一方面,我發現座談介紹有提到設計思考,這正是我在實習期間學習的思維之一,所以報名參加。
很幸運的,我在這場講座收穫許多心法跟思維,也知道有不少人其實想考慮轉職,便希望能幫忙整理講座的重點內容成一篇文章,提供給也想考慮轉職的讀者們參考。
我想把本篇文章推薦給有轉職想法、或是對未來職涯還不確定的職場人士,或有興趣了解 UI Designer 的讀者,都可以在本篇看到相關的內容。然而儘管筆者力求完善,但可能在個人觀點或撰文中,寫了不太契合實際工作現況的內容,若有這問題,還請大家包涵與指教了 🙏🏻
Elise 的轉職故事:從金融業到 UI Designer
在講座一開始前,Elise 先和我們分享她轉職的心路歷程,從以前的學習背景,到如何轉職到街口支付擔任 UI 設計師。
大學讀財經科系,但發現過於制式
在 Elise 高中時,就曾創立自己的隱眼代購電商,還從中找到了小型的商業模式,因此在大學時選擇讀財務金融系,學習財經相關的學程,然而到後期開始發現金融是個有明顯框架的領域,很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存在。
但當時對職涯還沒有明確方向,加上看到同學們都紛紛進入銀行產業工作,因此 Elise 在畢業後也選擇到銀行擔任業務員。
進入銀行業就職,發覺不是熱情所在
Elise 在擔任銀行業務員的過程中,其實績效相當的不錯,主管甚至有意讓 Elise 晉升來提高業績,可是她也瞭解金融業的業務員並不是自己志向,很難從中找到熱情去驅動自己,便開始思考並設計自身的職涯規劃。
Elise 反思後發現自己對設計有一定的興趣,特別是 UI / UX 方面,就開始做大量的資料搜集與研究、累積作品集,並制定各個階段目標計畫,Elise 更寫了份報告,跟父母說明即將轉職的安排。這些前期準備都是為了增加自己轉職的能力籌碼,也降低親友的擔憂,進而取得支持。
準備半年後裸辭,隻身前往上海探索
準備半年後,Elise 就裸辭銀行業務員的工作,帶著十萬多塊的存款,前往上海尋找轉職 UI Designer 的機會,在海外的 Elise 首要目標是先拓展人脈,積極參與許多線下活動認識別人,在剛到上海的一個月,她的微信好友就累積到 200 人。
由於增廣了好友圈,Elise 開始透過朋友的介紹,取得委託接設計案的機會,建立更多作品集,Elise 還進一步向其他設計師自我介紹,也運用作品集來呈現自身能力,因此得到了一些面試與內推的工作機會,Elise 便是藉此進入街口支付,成功擔任 UI designer。
面對轉職與生涯探索,Elise 的 4 個重點心法
Elise 在分享她的轉職過程中,也提及到不少轉換跑道和生涯探索的心態跟轉職心得,包含運用設計思考、主動建立機會等等,筆者擷取了其中 4 個重點思維進一步說明:
想像未來十年的生活,再逆向安排階段計畫
平常要舉辦一個活動,還是做一個專案前,我們通常會先想執行計畫,然而 Elise 在分享中提到面對大型規劃,特別是生涯規劃,可以用設計思考的思維來處理,你先預想希望未來十年後能過怎麼樣的生活?你再根據你的理想值,回推你這十年要如何達成這個大目標。
筆者隨便舉個例:你希望未來十年後進入科技業擔任軟體工程師,應該先確定你為何想轉職工程師?是純粹為了高薪?還是先前接觸過程式開發,覺得相比現在的工作,更想以其為本業?再進一步選擇你要發展的專業領域、學習計畫,要到新創還是 FAANG( 科技巨頭 )?
簡單來說,設計思考就是從最終目標著手,清楚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?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?再逐步計畫如何解決,先有 Why 再有 How,這就是「 以終為始 」的思維模式。
筆者在實習公司的 Mentor 常讓我透過以終為始的方式,去設計專案跟寫 code,我因此能精準的針對當初發現的問題擬定解法。
除此之外,我也推薦你瞭解 Elon Musk 所推行的「 第一思考原則 」這是我高中開始使用的思維模式,詳情可參考這篇:上高中這兩年,6 個影響我最多的思維模式 👈🏻
Take your time,探索生涯會需要大量時間
Elise 分享道:在探索自己生涯最需要,是大量的時間,不斷去驗證自己的想法,一直試錯自己的計畫,這往往會需要幾個月、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重新認識自己。
筆者也很認同,在追求凡事速成、x 分鐘完成( 我有時也會下這種標題 )的快速社會中,探索生涯是需要我們投入大量時間去做的事,對於未來生活的安排,是欲速則不達的,不用刻意在短時間內完成探索,給自己充足的時間,問問自己想要什麼、需要什麼。
當我們拉長看待時間的維度,會發現好好花幾個月的時間去釐清生涯規劃,換來後面幾年、甚至幾十年的理想生活,其實是非常值得的,你就比較不會覺得自己花費「 大量 」的時間了。
除了貴人幫助,自己也要主動創造機會
無論是轉職還是求職,職場上難能可貴的是遇到貴人,但更重要的是:要自己主動創造機會,勇敢去呈現自己的專業能力,不怕在遇到需求或業主找人時毛遂自薦。
還記得 Elise 是怎麼成為街口支付的 UI 設計師嗎?她在第一個月內突破式的展開交際圈,並主動向其他設計師作自介,才得到推薦與面試的機會,如果當時 Elise 是被動地等待資訊,就不大可能這麼快找到相對應的工作了。
想要獲得貴人幫助,或是吸引業主上門,我們必須先經營好自己、主動去創造機會,無論是建立個人品牌、還是強化專業技能都行,沒達到目標也沒關係,就為下一次的機會做準備。
筆者也是在高中三年的時間,持續寫部落格公開自己的所學、自學程式開發,也主動向想認識的前輩們做自我介紹或找機會曝光,才認識許多厲害的前輩,以及取得現在的實習工作。
找尋過往經歷與新職業的關聯,強化連結
另外 Elise 也在座談中提到,不建議轉職的新目標完全脫離先前的職業或產業領域,Elise 會選擇街口支付的一部分原因,是因為自己有金融業的背景,與街口有一部分的交集。
如果跳入與先前經驗毫無關聯的領域,很難比本科出身的人更有競爭力,但假如能選到與先前經歷有關的工作,那你以前的經驗跟專業,就能結合到新工作中,成為你的不公平優勢。
每個人走過的路、學到的事,都有它的價值,只是看什麼時候應用到
「 不公平優勢 」一詞出於 《 The Unfair Advantage: How Startup Success Starts With You 》這本書,書中提到相較於努力、耐心這類的公平條件,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勢或擅長的地方,可能是學歷、智商、財產或特別專長等等。你原本覺得毫無興趣的工作或學習經驗,其實就是你的不公平優勢。
筆者也在讀高中的時候,同時做過社群編輯跟自學程式開發,那時為了增加搜集題材的效率,我便寫一隻爬蟲機器人,抓取國外知名新聞網站的資訊,即時知道搜尋趨勢及有沒有新題材。
將新工作連結你的原有專業或知識,不只增加你和本科人的競爭力,也能充分發展所有的技能。
Design your life:轉職前,需深入瞭解有興趣的工作
在第一點有提到 Elise 使用設計思考來規劃職涯,針對目標職業做功課時,也能套用設計思考的方式,深入了解原本有興趣的工作,是否真的為自己的理想職業。
如果對某些工作有興趣,應該先跟從業該工作的前輩去聊一聊,問他們一天上班的生活、覺得該工作需要哪些能力、有哪些挑戰等等。透過訪談該領域的人,所得到的觀點跟想法會比單純閱讀網路文章還來的扎實。
學習家小羊和 Elise 都在座談中提到哈佛大學的 Design Your Life 設計思考課程,還有該門課老師所寫的書籍《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: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 》( 中譯書名 )以設計角度去建立人生的計畫,像是上面訪談前輩來了解該工作就是出自該書,如果對此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看看。
想成為 UI 設計師,你需要知道以下幾件事
此外,Elise 除了分享轉職經驗外,也為想進入 UI / UX 設計產業的與會者提供幾點建議與觀點:
UI / UX 設計師的工作內容是什麼?
UI / UX 設計師主要負責設計 App 或網頁的圖形介面以及整體操作流程( 前者為 UI,User Interface;後者為 UX,User Experience )你用 App 看到的所有畫面,都是 UI designer 拉的,他們也會思考這樣的資訊流和操作,是否符合使用者體驗?
以街口支付來說,Elise 還會和 Product Manager 協調溝通,額外針對金融法規或相關規定去調整介面的設計。
UI 跟 UX 對我們使用者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的大,例如你在登入頁面會看到「 忘記密碼 」、「 註冊新帳號 」這兩個按鈕,或是點選顯示密碼前,眼睛 icon 是要閉眼還是睜眼?開啟一個滑桿會顯示綠色而非紅色⋯⋯這些都是 UI 和 UX 的範疇,只是我們大多時候都習以為常罷了。
建立作品集:完整的 case study 比作品數更重要
如果你想開始建立 UI designer 的作品集,Elise 建議:
- 一份作品集只要放兩到三件作品
- 針對每個作品做 case study( 案例分析 ),完整表現你的流程與故事
對於 UI Designer 的作品集來說,你的內容和每件作品能否清楚呈現設計動機與流程規劃,讓審閱者能明白為何你想這樣設計?會是最重要的目的,所以也不用放很多件作品,將精力投注在案例分析上會更理想。
用數據和原理佐證你的設計
除了上文提到的 case study,在製作作品集或正式設計時,也要透過客觀的數據、原理作為你設計的證據和論點,有客觀的資料來佐證你的設計,會比「 我覺得這樣改會更好 」、「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 」還要有說服力與可信度。
同理心 & 溝通能力,是設計師的核心軟實力
Elise 提到身為一個 UI Designer,同理心和溝通能力會是極為重要的軟實力,甚至比設計技能的硬實力還更為重要。同理心站在使用者和業主的立場,思考使用者會希望怎麼操作、看到什麼畫面?考量業主為何會有這項要求?是否真的要這樣設計才能達到這個效果?藉由換位思考,不斷挖掘對方的原始動機,也避免與使用者的思考落差。
當然,設計師也會時常需要和不同部門的人溝通討論,所以需要精準表達自己的話、有效理解他人說的內容,甚至需要具備一些跨域先備知識,例如了解部分前端的程式開發,與工程師討論時能直接講術語、或聽得懂對方講什麼。
在做人生重大抉擇時,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?
座談後期 Elise 也詢問學習家小羊「 在做人生重大抉擇時,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? 」小羊的回答相當簡短,但很切題,小羊提到金・凱瑞在某次大學畢業演講的內容:你用熱情做選擇,還是恐懼?
你要依賴恐懼做決定,還是想追尋熱情?
用恐懼做決定時,人的想法會是「 如果這麼做,可能會有哪些負面影響或不好的結果⋯⋯」像是小時候家人常常說「 如果你現在不讀書,未來就會找不到工作 」相反地,用熱情做決定時,人的想法會變成「 如果我這麼做,會有什麼正面影響或好事發生?」,像是「 假設我現在讀書,我在未來的工作碰到這個問題時,就能比別人更快解決 」
必須坦承台灣的傳統教育都是基於以恐懼做決策,如果考不上好大學、如果找不到好工作、如果不趕快結婚⋯⋯我們常會無意識地陷入恐懼導向的思考框架,只看到負面結果,但倘若我們改用熱情做決定,為了理想和想達成的目標去努力,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發生。
筆者覺得人生的失敗是常態,因為失敗是成功前的一個環節,而非對立面,所以如果可能會失敗,何嘗不大膽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?有些時候,讓自己的熱忱講話,去做自己內心渴望的決定吧!
下面是金・凱瑞的畢業演講片段影片:
生命中看似獨立的事件,未來會有令你驚喜的關聯
在座談結束前,Elise 引述賈伯斯的一句名言:
生命中每個小事件都是獨立的點,而隨著時間推進,你生命的各個小點會逐漸串連成線,建立關係,讓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關鍵時刻派上用場,無論是轉職、離職、重新回到學校,這些看似意外、沒有任何關係的轉折事件,其實都是我們生命起承轉合的一部分。
人生可以很精彩,就看你如何去看待。
轉職心得座談總結:我的個人所學
雖然筆者在高中先摸索出了自己想發展的志向,目前就讀的科系也是基於興趣和專長而選,然而聽完這場講座,我才明白未來的生活還有很多不確定性跟變化的可能,現在的志向跟想做的工作可能會完全轉變。
但我並不害怕,反而很樂觀的去看待未來職涯的不確定性,或是意料之外的變動,因為我理解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標準做法,不確定性也代表無限種可能,與其一昧抗拒、故步自封,不如順應生命的起起伏伏,在各種危機中,遇見自己的轉機。
以上就是學習家小羊和 Elise Fu 的轉職心得座談筆記的所有內容,說實話寫到這段才發現我這篇轉職心得寫了五千四百多字,已經很久沒寫這麼長篇、非流量導向的紀錄文章了,但也在撰文過程中不斷反芻自己的筆記跟心得,也獲得不一樣的啟發。
無論你是想考慮轉職,還是想成為 UI Designer,甚至是一些神奇原因看到這篇文,都感謝你閱讀到最後,希望本篇有幫助到你,也能讓你有所收穫。
延伸閱讀 & 相關連結
以下是 Elise Fu 會後分享帶給她很多影響的 3 本書籍,歡迎有空時另外參考與閱讀:
如果看完本篇文的你,想要親自參加未來學習家舉辦的線上座談會,可以追蹤學習家小羊的 Instagram 獲得更多活動消息,小羊是我認識的厲害前輩之一,我部分觀點跟思維也是向他學習的,很推薦給大家。
學習家小羊(@learning_sheep)• Instagram 👈🏻
最後,以下是我高中寫過幾篇有關人生思維的文章,也想推薦給你:
嗨囉我是 Shawn,首先感謝你看完全部內容!我是位大一學生,也是一間新創的前端實習生,希望跟大家分享如何運用科技提高生產力,並在網站紀錄著自己樸實無華的平凡人生。 如果對於文中內容有任何問題,或是商業合作洽詢,可在下方管道與我聯繫: e-mail: contact@jcshawn.com Telegram: jschang666